——12位专家学者为首届阳江发展论坛带来思维盛宴
金秋时节群贤至,漠阳江畔思潮涌。 为期一天的首届阳江发展论坛前日在我市举行。来自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和省内高校的12名专家学者齐聚阳江,紧紧围绕“创新 开放 跨越”的主题,为全市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代表献上了一场场精彩的主题演讲。 这是一场高水平、充满睿智的“思维盛宴”,也是一次解放思想、开拓思路的“头脑风暴”。今日,本报特摘要刊发专家学者的精彩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推动阳江跨越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行动。”汪一洋说,2013年后,中国经济出现了新的常态,必须寻找到一条新路,这条路就是创新之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阳江未来持续发展、跨越发展的主要动力。 汪一洋分析,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经济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结构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发展方式从速度规模型转向质量效益型,从外延式粗放型增长转向内涵式集约型增长,发展动力从要素推动、投资推动转向创新推动、服务推动,拼资源、拼汗水转向拼创新、拼服务。 汪一洋指出,结构决定功能,动力决定发展,动力转换是转型升级的标志。要建设创新型阳江、创新型广东、创新型社会,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既有对过去发展的继承,又有对新的发展理念的概括。只有创新发展,阳江才能在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中走在前列,才能加快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才能缩小与珠三角的差距,从而实现后发先至、后发超越。 汪一洋提出了阳江实现创新驱动的主要路径。一要创新发展思路,加大招商选资、招才引智力度;二要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产业链两端、向价值链高端升级;三是制造业服务业化,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化;四是用“互联网+产业”或“产业+互联网”的方式,创造新的业态,新的营商模式;五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营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六是政府要通过制度创新为企业和社会创新创造条件。
◎省社科院院长王珺: 破解降成本难题 优化发展软环境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举办首届‘阳江发展论坛’,借助智库、借助‘外脑’,谋划阳江未来发展,是创新之举,是顺应时势之举。”王珺说,阳江地处广东西南沿海,扼粤西要冲,既具有五金刀剪制造业等特色优势工业和新兴产业,也有海陵岛等滨海旅游资源,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优势正逐步凸显。 新时期阳江发展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王珺分析,阳江目前正站在新的起点。经过较长时间的追赶性发展,阳江人均GDP从2005年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90%增至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相当于广东省平均水平的80%。随着高铁、高速公路以及城际轨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阳江与珠三角地区形成的跨地区产业互动日益紧密。阳江“十三五”规划还确定了国家新能源基地、中国五金刀剪基地、沿海临港工业城市、休闲旅游度假胜地的目标定位。但阳江也面临着追赶型增长的边际成本日益提高的挑战。 如何破解降成本的难题?王珺指出,降成本要围绕着经济活动来展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本涉及生产成本、运输成本与交易成本等三方面。生产成本的降低主要靠企业自己,运输成本降低靠硬环境建设;交易成本降低靠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软环境建设。他建议,政府要在软硬环境建设上下功夫,把软环境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力争在软环境制度建设上走在前列,确保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先机。 王珺还建议企业要把创新放在首要位置,处在工业化中期的阳江要立足于现有的制造业基础,向差异化、集群化、网络化发展,进而不断提高附加值。
◎省政府参事陈鸿宇: 坚持开放引领 壮大资产规模 “欠发达地区谋求发展不能光盯着已经相对落后的产业,要自己先解放思想开放观念。”陈鸿宇首先肯定了阳江全面对接珠三角的机遇。他说,2013年以来,阳江与珠三角全面对接环境不断完善,其中交通网络基本成型,产业基础比较稳固,园区示范效应显著,社会稳定民风良善。 陈鸿宇认为,当前制约阳江全面对接珠三角的“瓶颈”,主要来自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从外部看,目前珠三角和珠江西岸各核心城市与阳江之间互为需求侧与互为供给侧的意愿还不够强烈,这其中既有珠三角企业对自身转型的紧迫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也有阳江的工作进取性、主动性不足的问题。 阳江有这么多民营企业,为什么却没有一家A股上市公司?陈鸿宇说,从内部看,阳江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和城镇结构的开放度不足。其中,所有制结构及其实现形式比较单一;民营经济小、散、杂;产业链条偏短,产业集群(专业镇)起步较迟缓;城区镇区布局和发展质量滞后;科技创新的基础较薄弱。 “全面对接珠三角,要坚持边界开放。”陈鸿宇表示,要努力开放阳江与珠中江和周边云浮、茂名之间的行政边界,努力消除一切妨碍资源要素自由流转、合理配置的制度性藩篱,推进顶层统筹设计。同时,要树立起“不问所在,只问所得”的理念,以建立更加开放的所有制结构为目标,全面推进所有制结构及其实现形式的调整,努力推动阳江民营企业通过上板上市、并购和被并购、发行企业债券等多种资本运营方式,壮大阳江资产规模,提升阳江民营经济的聚合水平。此外,要坚持交通网络、市场网络、信息网络的开放。
◎省社科院副院长赵细康: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开发金山银山,如何保住绿水青山?”赵细康首先肯定了阳江的绿色发展禀赋与基础。阳江拥有山、海、泉、林、洞等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又拥有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漠阳江。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城乡环境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一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并正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怎样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赵细康认为,阳江在如何实现经济生态化上仍面临着不少挑战,生态经济化任重道远,污染转移的隐患依然存在。针对阳江的绿色发展,赵细康建议,首先要实施发展空间和人口的“双移”战略,缓解发展的生态压力。发展空间上,可以向南、向海发展,人口分布上,要同步从生态敏感区域向生态容量大的区域转移。在发展空间布局上,上游发展为生态林业基地,中游发展为生态农业基地,下游发展为生态工业基地,出海口发展为生态海洋养殖基地。 创新绿色发展制度,实施漠阳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建立漠阳江流域水污染权排污交易制度。超前谋划环境基础设施,包括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尤其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中心城镇及南部新城的环境基础设施规划至少按超前30年来规划。 赵细康表示,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资源价值的保值,生态资源与市场体系的连通。他建议,要对优质海洋及岸线资源进行保护;进行“山、海、泉、林、洞”一体化的旅游发展规划;实施可持续旅游;生态农业和生态渔业的高价值开发,建立生态经济化的模式。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少波: 发展绿色金融 支持绿色产业 “金融不是万能的,但一个地方的发展没有金融支持是万万不能的。”刘少波在分析我国金融发展态势时表示,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体系风险加剧,防控金融风险成为要务;现行金融结构与经济新常态的内在冲突加剧,发展资本市场的内在要求日趋强烈、外在激励不断强化;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Fintech)快速发展,将重构金融逻辑,金融活动开始显现去中心化、去中介化趋势,金融服务供给者多元化。 刘少波认为,一个地方的发展应高度重视金融发展状况,应当让金融之光普惠到各个领域,特别是弱势群体、弱势产业和弱势地区。 绿色金融理念和发展绿色金融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着力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绿色产业将获得更多和更全面的金融支持。刘少波表示,从国内金融发展态势可预见,阳江要转变投融资理念,招商引资和充分利用金融体系并举,传统金融模式和新的金融模式并重;积极利用资本市场,拓展直接融资,无中生有和有中做大做强并重;创新融资模式,变后发为先发,政府引领与民间发力并重;打造绿色主导产业,实现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良性互动。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院长李胜兰: 依托“互联网+” 突破发展瓶颈 李胜兰首先对我市产业发展现状作了解析。她认为,承接来自珠三角产业经济圈的辐射效应,是阳江市当前产业发展状况的显著特征。随着珠三角地区产业的逐步高端化和精细化,珠三角对粤西地区的经济辐射效应越来越强,产业转移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李胜兰认为,当前阳江以渔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以五金刀剪产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以滨海旅游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亟须转型升级,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及树立“互联网+”的新型发展思维,是突破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首先可创新营销模式,探索互联网新媒体营销。”李胜兰说,以五金刀剪行业为例,可以打造阳江五金刀剪电商特色小镇和阳江刀剪电商产业园。鼓励企业建立电子信息部,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建立线上“阳江刀剪专业市场”,启动运营“阳江刀剪价格指数”,通过专业化的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快速融合。 创新生产模式,实现“能源互联网”。基于新能源产业,运用互联网技术,连接能源生产端、能源传输端、能源消费端数以亿计的设备、机器和系统,再辅以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预测等技术,将全市的电网变为能源共享网络。 创新融资模式,发展互联网金融。建立线上融资平台,增加企业融资的渠道。特别要关注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简化其审批程序,开辟专门支持中小微企业的线上融资通道,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创新宣传模式,利用社交应用推广产品。例如对于旅游业,可以与某些微信或微博公众号进行合作,利用社交应用的渠道推广景点。可以为游客提供有阳江文化元素的小礼品,鼓励消费者将旅游风景照片及旅游感想分享到微博及微信朋友圈等社交网络。
◎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 引进创新人才 发展先进制造业 向晓梅首先肯定了发展先进制造业对阳江的意义。她说,改革开放以来,阳江制造业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在当前广东重点打造珠江西岸装备制造带的背景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对阳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向晓梅也指出了阳江发展先进制造业所存在的难题。她说,阳江长期以来作为工业产业主要构成主体的传统产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先进制造业发展步履蹒跚,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五金刀剪、食品加工和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偏慢,工业总量明显偏低。 那么,阳江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路径要怎么选择?向晓梅分析,阳江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要以先进装备制造业、先进材料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4大产业为发展重点,着力构建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 “阳江要率先建立关键领域珠三角乃至国内高端专业人员数据库,打造支撑阳江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外部智囊与外脑。”向晓梅说,阳江发展先进制造业,就要创新高端人才使用方式,强化人才智力支持。要实现外部知识源与阳江先进制造业内部问题的对接,将度假疗养与引进智力支持结合起来,形成长期合作关系;鼓励企业采取聘请技术顾问、委托研究、合作研究及提供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面向市外、省外、国外高素质专业人才实行点对点的支持。 向晓梅建议,要鼓励阳江先进制造企业采用以技术、专利、管理等生产要素作价入股等形式,使引进的创新人才能够直接参与收益分配,激励其创新积极性。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彭壁玉: 制定科学规划 发展临港工业 “应当把临港产业提升到蓝色经济层面。”彭壁玉说,临港产业对于推动区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把握世界临港产业发展趋势,总结其临港产业发展经验,对于阳江积极契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依托阳江港资源优势,全市临港工业发展得到快速发展,引进大项目,发展大工业成效显著,临港工业从数量、规模和质量等方面都取得突破,成功引进了广青镍合金、世纪青山镍合金两个年产值百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经济总量增大,临港工业产值持续大幅增长,但产值规模与茂名、湛江相比,相差甚远,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以实现规模经济。 “阳江要科学制定临港产业规划。”彭壁玉建议,在临港产业发展中,应该坚持规划先行,根据阳江市资源禀赋、区位特点、产业基础、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广东省产业分工,对港口规划和临港产业规划布局进行再梳理和完善。 “不要光做想做的,要做该做的。”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外,彭壁玉建议,阳江应依托滨海区位优质的海滩和海洋历史文化资源,以十里银滩、“南海Ⅰ号”、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海陵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大角湾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为中心,重点发展滨海休闲度假、邮轮游艇旅游、渔家风情、康体养生、海上运动等集餐饮住宿、休闲观光、游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项目,打造滨海旅游产业集聚示范区。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万俊毅: 推动“四个融合” 发展现代农业 什么是现代农业?万俊毅说,现代农业是以现代产业理念为指导、以产业关联关系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现代产业组织为纽带的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要素、产业、主体、目标高度融合的有机系统,具有市场化、科学化、组织化、规模化、设施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社会化、生态化等“十化”特征。 万俊毅指出,中国农业发展面临化肥农药、能耗农业、要素农业、数量农业和人多地少等五方面现状的约束。推动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必须推动目标、要素、产业、主体四个融合。目标融合就是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要素融合就是要逐步改变优质要素总体呈现从农村流向城镇的现状;产业融合就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通过“互联网+”实现全价值链整合;主体融合就是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基于要素禀赋优势在产业链上,不断分工演进并在变化情境中寻求有效交易方式的农业经营状况。 万俊毅指出,现代农业的主要形态有都市农业、城郊型农业、无公害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精确农业、持续农业等。发展现代农业,要重点抓好“5+1”全链条建设,即延伸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完善组织链、优化资金链、强化安全链,同时加强政府服务链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院长吴智刚: 创新利用资源优势 推进旅游区域合作 吴智刚以“一带一路”为战略大背景,分析了我市旅游资源特色与文化优势,并对我市对外旅游区域合作进行展望。他建言,今后阳江应创新利用资源优势,努力打造从“参观游”到“深度体验游”的新颖旅游产品。 “阳江旅游资源特色与文化优势明显。”吴智刚说,阳江十里银滩风光旖旎,海洋自然资源丰富;渔家风情闲适舒心,海洋文化气息浓郁。目前,一系列旅游项目正强势进驻阳江,将有力地实现阳江滨海旅游向多元化、深层次、宽领域方向转型,优化阳江旅游产品结构,提高阳江旅游整体实力,推动阳江滨海旅游转型升级,成为广东滨海旅游的黄金海岸。 如何开展阳江市对外区域旅游合作?吴智刚指出,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阳江旅游基础设施精品工程建设,完善旅游承载功能,提高整体服务水平;要扩建合山机场,实施“落地签”政策,吸引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游客。二要加强旅游区域合作。要推进阳江、湛江、茂名、云浮、北海、防城港、玉林、钦州、贵港、来宾等两广十市区域旅游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合作,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客源互送、资源共享、品牌共塑。三要充分发挥海洋优势。要创新开发海洋资源,积极发展海洋旅游;实施科学旅游规划,形成旅游发展长效机制。四要全面整合人文资源。把握21世界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机遇,挖掘“南海I号”文化魅力,借力“海丝文化”推进旅游发展。
◎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 借力“一带一路” 发挥区位优势 “‘一带一路’的本质,可以说是商贸流通之路,现代物流之路。”王先庆分析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以及阳江的区位优势,指出“一带一路”战略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完善国内流通体系建设,并与国际流通体系接轨。从区位来看,阳江地处珠三角和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地带,属于未来华南沿海商贸物流带的重点区域。 阳江的4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和5个产业集聚区是流通导向型的么?五金刀剪等传统产业有定价权么?阳江正在着力优化临港工业规划,考虑过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问题么?2016年上半年,阳江接待游客782.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7.85亿元,人均花费才995元,这里的问题有没有深刻反思过?王先庆一连串的发问,切中了当前我市经济发展中的要害。 王先庆提出,阳江总体战略定位应该为粤西区域性现代商贸流通中心,包括面向西南的粤西区域性物流中心、面向海内外的粤西区域性水产品流通中心、面向省内外的粤西区域性农副产品批发中心三大板块。他还给出了十大对策性建议:一是借力“一带一路”,寻找阳江物流业切入点;二是内外发力,谋求在广东物流体系布局中的新地位;三是让物流成为推动阳江经济、产业、城市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力量;四是打造具有阳江特色的现代物流体系;五是培育物流新增长点与新业态的培育;六是商业与旅游融合,让物流创造更多的价值;七是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及跨境物流;八是大力发展互联网时代订制式生产,以供应链再造重构生产体系;九是紧抓新机遇,创新阳江现代物流发展方式;十是寻找阳江物流的短板,制订新的发展战略规划。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董小麟: 优化发展战略 促进产城发展 “新常态蕴含新机遇。”董小麟说,阳江要依托和创新其既有的区位与经济发展优势,努力成为广东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壮大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支点,粤西地区对接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沿阵地,陆海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型港口城市。 董小麟指出,阳江新一轮的发展,首先仍然要明确“我是谁”“我从哪里出发”“我凭借什么条件出发”的问题。阳江具有较好的民营经济发展基础,城镇化水平领先粤西,重要人均经济指标居粤西首位,这些都是阳江具有的独特优势。阳江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实行“大产业、大交通、大市场、大服务”的战略依托措施,营造“人气”,吸纳“要素”,从而赢得“财气”与“才气”。 董小麟分析,要素的吸纳,主要基于企业及政府营造的创业氛围及营商环境;而人气的吸纳,是提升消费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关键。对阳江而言,最大最有特色也最有效的抓手是旅游业。要进一步拓展海岸旅游与海洋旅游的空间和项目,通过补齐短板来缩小游客量和旅游收入的季节性差异。 “阳江营商环境很好,包容性很强。”董小麟建言,阳江未来的发展要从四个方面努力,一要做实基础,把阳江集聚要素和辐射市场所需要的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打造得更加完善,促进人流、物流的畅顺、便捷;二要做强企业,实施企业规模提升工程,以大产业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三要做优环境,致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和营商环境;四要做好统筹,实现国企与民企、外企,城乡发展,山海资源,开放与放开等方面的统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