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市中小企业协会,阳江市企业联合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动态 >

科技助力,中小企“登高望远”

更新时间:2010-08-02 08:00来源: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0-08-02 08:00


产学研的神奇力量助企业成功抗击金融危机
      我省有一万多家企业与6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专项统计结果显示,在金融危机冲击严重的2009年,我省企业委托校所进行研发的费用比2007年增长了38%;而企业的收获更为丰盛,2009年比2007年利税增长超过50%。
  几年前,广东的海面上有数以万计的中小船艇忙碌着。它们的抗风浪和捕捞能力比不上远洋巨轮,却还是可以捕到一些鱼虾,船主的日子还算惬意。这时,有不少船主居安思危,请来专家指点,从选取新的目标到更新技术设备,再到产品的贮存和营销都增加技术含量。于是,即便有巨大风浪打来,即便近海捕鱼越来越困难,依然逆势而上,满载而归。这就是我省中小企业依托产学研合作增强发展能力的生动写照。
  如今,我省有一万多家企业与60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中小老板傍上科技能手,得到自主创新的发展真经,筑成了抗击金融风暴的牢固大堤。专项统计结果显示,在金融危机冲击严重的2009年,我省企业委托校所进行研发的费用比2007年增长了38%;而企业的收获更为丰盛,2009年比2007年利税增长超过50%。
  很多人深有感触地说:如果没有省部产学研合作,广东的企业就不会那么快走出金融危机。
     1、专家从“走鬼”式服务到隆重受邀
  产学研结合的雏形,最早孕育于广东。在改革开放之初,大量乡镇企业冒出,有的老板认为知识分子也许有发达的灵丹妙药,于是上门去求;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鼓励将成果产业化,于是科研人员在周末到乡镇企业传经送宝。这种现象被称为“星期六工程师”。
  然而,这种双方灵机一动的行为,是零零散散的碰撞、偷偷摸摸的结合,缺乏政府与学校的正式介入,没有校企之间的规范合同。甚至可以说这种提供技术服务的形式有如“走鬼”一般。而且,企业和专家双方还相互没有深入了解,就凑成了伙伴,各自对结合的期望值也有偏差。结果,一些问题相继出现,比如有的成果出不了产品,有的产品没有市场;或者是企业靠项目盈了利,研发者却一无所获。
  因此,这种“游击队”式的产学研合作一直未成大器。
  到21世纪,随着国内外产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仿制和粗加工为主的广东中小企业面临利润甚至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的危机,靠卖资源、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的路走不下去了。而同时,华为、中兴、格力等广东大企业,日益提高的创新能力却显示出威力,在国内外的名声和市场都在扩大。
  从2003年开始,东莞市政府为校企结合搭桥,组织企业主到高校去考察,也让高校了解企业,关注企业所需。这时的专家下企业,已经是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共同认可、郑重签约的,广受社会和媒介的鼓励。
      2、广东老板舍得下本钱来炖这锅“汤”
  制衣、开餐厅,这是许多广东的企业家发家的第一步。他们是用一点一滴的血汗打拼起来的,具有最“草根”的特点。
  当广东的民营企业老板刚刚走进高校,与教授们面对面坐下洽谈时,一开头也许显得过于精明,过于实际,这让专家们心里有点不畅快。但双方的合作一旦进行实际操作阶段,专家们就会发现大多数老板们其实很明理,也很豪爽,拍板的时候很干脆,负责的时候很落实。
  的确,不懂高科技的老板要作出较大的投入,还要项目转向、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甚至完全改变其经营思路,这不是容易的事。这也是产学研入门就遇到的问题,也是关键性的问题。一位连高中都没有读过的老板,用最朴素的语言来比喻当初下的决心:“当专家说要投入一大笔资金买设备时,我想:用2斤猪肉炖的汤比半斤炖的香。于是,我就毫不犹豫地点了头。”的确,华中科技大学东莞研究院副院长张国军教授也认为,广东许多老板们做事干脆,一旦理解了高校提出的创新意图,就会明明白白地投入。
  当然,也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这样的决心和魄力,政府在这时就推了一把。
  “自主创新是有风险的,企业这个创新的主角是否愿意参加演出、表演的水平如何,与‘导演’关系极大。政府只有尽心尽力地解决‘灯光’、‘舞美’等演出条件,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的风险,提高创新的成功率,企业这个主角才会积极地登上舞台”。近五年的省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充分证明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的这一论断。“两部一省”自联合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始,就高度重视解决“灯光”、“舞美”等条件。近五年来,广东各级财政累计投入70多亿元,对企业起到了一个明显的带动作用,企业投入超过800亿元。省科技厅今年对4400家企业作了调查,发现有超过75%的企业实施了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4214项。这当中由各级政府投入33亿元,而企业则投入441亿元。
      3、逾五成企业参与省部产学研合作
  在企业、高校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一锅锅浓汤”渐渐炖出味来了。
  36%—54%,这两个数字反映着我省从2002年到最近的技术自给率的比例变化。在这枯燥的数字背后,显示出广东企业从靠来料加工起家,到靠仿制发小财,再到靠创新求大发展的轨迹。近五年来,全国200多家高校(其中国家重点建设高校90多所)与广东一万多家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6000多个,形成专利超过2万项,实现产值7000多亿元,新增利税超千亿元。
  今年4月,省统计部门对9603家科技型企业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结果显示,58%的企业参与了省部产学研合作,全国641家高校、科研机构的1万多名专家教授参与。有关企业开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数年均增长43%,项目新增产值则以年均94%的增速节节攀升,五年累计实现产值6855亿元,累计实现利税1107亿元,形成专利15878项,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超过7.4万人。
  东莞科威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与近30所院校建立产学研关系,每年的科研投入占收入的7%。其中包括投资4000多万元,在东莞建立医疗器械研究院;另外投入800万元,分别在深圳和西安与大学共建实验室。董事长王安勤对我们说:“我们2008年销售额比前年增长35%。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比上一年的产销增幅仅是18%,我对这个数字并不满足。我们今年会有新产品打市场,估计可以增长40%。”
  佛山广顺科技公司吴全总裁也说,“我们早就认识到:低端企业忽视创新,互相抄袭,这是无法发展、难以生存的死路。但即使是有研发能力的企业,自己的研发往往力量有限,总会遇到瓶颈和难点。于是,我们就求助于院校,打通一个个难点和瓶颈,路就顺了。”这家公司与中科院就有10个项目的合作。其与大连化物所国家级工程中心合作研发的氢燃料电池,是一种国内最先进的新型清洁能源,采用了对方的纳米膜等方面上百项专利技术。目前,该项目基本达到日本和美国的水平,预计投产后3年内将达到15亿元产值。
  教育部、科技部与广东省联手搭建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对广东来说是一场及时雨,是广东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广东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举措。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
  要从体制上解决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张皮”问题,建立健全面向市场、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机制,充分激发创新的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
  省科技厅今年对4400家企业作了调查,发现有超过75%的企业实施了省部产学研合作项目4214项。这当中由各级政府投入33亿元,而企业则投入441亿元。
  在金融危机冲击严重的2009年,我省企业委托校所进行研发的费用比2007年增长了38%;而企业的收获更为丰盛,2009年比2007年利税增长超过50%。
  我们早就认识到:低端企业忽视创新,互相抄袭,这是无法发展、难以生存的死路。于是,我们就求助于院校,打通一个个难点和瓶颈,路就顺了。
  ———佛山广顺科技公司总裁吴全
  有朋友说:“你这么痴迷,就像带一群兔子钻进深山,没有前途的,快点掉头出来吧。”我回答说:“我相信,这样坚持几年,会见到星星、月亮和太阳的。”
  ———东莞柏百顺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伟清

      东莞小老板三登大学门请“大财神”,利润8年增加17倍
  白手起家的蔡伟清,原先是个东莞的一个农民。他到1996年以100万元办起柏百顺公司,主要以简单加工的贸易为主。到2002年,他的年收入已经有300万元。
  这一年,他生平第一次上了北京,第一次走进高校。这位柏百顺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告诉我们:“这一步,改变了我的公司,改变了我的人生,甚至也搅动了这个产业的格局。我深深体会到了产学研的神奇能量。”他预计,今年企业销售额将达6亿元,利润将有5000万元以上。这比8年前分别增加了10倍和17倍。
      高中没毕业,小老板到高校设奖学金被拒
  像成千上万个东莞老板一样,蔡伟清是1986年从办制衣厂起家。他开过餐厅、卖过沙发,到1996年以100万元办起这个公司,主要以简单加工的贸易为主。2002年,其年销售额已经有6000万元,利润300万元。
  但是,爱琢磨的他并不满足于这种小富小贵,而是看到虽然公司规模越来越大,但随着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利润估计会越来越薄。报纸上说企业要转型升级才是出路,但“向哪转?怎么转?”,这的确成了中小老板犯难的问题。
  那一年,蔡老板鼓起勇气,上北京,进高校。他找到北京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学院领导,提出:“我自己高中没毕业就出来打工,现在想出20万元,来这里设立一个贫困大学生奖学金。”然而,他的请求竟然被拒绝了。因为,国家的重点高校与广东的乡镇企业,相距太远太远,没有过任何接触。对方完全不了解这么一个从东莞跑来的小老板,担心他的钱是否来历不明。
  那天,当他走出校门时,特地在那时留了影,心想:“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我一定会再来。”
  果然,他第二年又去了北理工,不但再请求设立奖学金,也求助对方研发一种需求量很大的化工产品。该产品美国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有了,而我国却迄今要大量进口。他希望在高校的帮助下,由中国企业来填补这个空白。
  这次校方被他的态度所打动,但希望进一步认识这个企业,就问他曾经做过什么慈善事业。过去一心忙企业的他,以往从未关注社会事务,这次从北京一回来就联系东莞外来工子女教育基金和省慈善基金会,然后将30万元善款的发票和企业经营的报表一起送到北理工。
  专家有什么新发现新想法,会马上告诉他
  他三次登门的诚意,令该校高分子材料学院领导终于相信柏百顺是正当企业,于是特意来广东考察,加深了对企业及业务的了解。
  2004年,柏百顺在北理工设立了奖学金。从此,柏百顺与该校“结亲”了,并开展起校企合作。他后来才知道这就叫作“产学研”。
  后来,东莞科技局组织企业家去日本和韩国,看外国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蔡伟清开了眼界后,更加坚定信心,听从国家最顶尖的高分子材料专家们教授们的意见,花费上百万元购置技术设备。而当时,蔡伟清还不舍得买住房,一家大小以办公室为家。因为,他想先用钱做大事。公司也就从原先的以销售为主,到以研发带动开发新产品。后来,他又投入了2000万元,与北理工合共建阻燃技术示范基地和技术研究院两大研发平台。
  果然,柏百顺鼓励创新的名声大了,不仅北理工教师有什么新发现、新想法会告诉他们,甚至有些其它单位的人也带上新技术找上门来。
  “我还想送股份给专家,让其成为千万富翁”
  在东莞科技局鼓励和组织下,蔡伟清他们考察了全国多所高校,将产学研伙伴扩大到复旦大学、四川大学,连瑞典的公司也找上门来寻求合作。而该公司也拥有了30多人的研发队伍。蔡老板夫妇还分别到清华、中山等高校进修。
  蔡老板说:“我还想送股份给专家,以增强他们的创新动力,并希望有的教授在几年内成为千万富翁。”
  这几年,柏百顺从厂房占地不足6000平方米的小公司,发展成为已拥有占地16万平方米的工业园,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中型民营科技企业。面对金融海啸的侵袭,它的产值却年年上升。2008年销售额达3.5亿元,同比增加20%以上,净利润同比也大幅增加。到2009年,公司又有2个阻燃新产品投产,销售额增加20%,达5000多万元。
  蔡伟清感到,这些年他在专家的指点下,自己就像越来越登高望远,对企业发展的信心是过去不可想象之处,那就是站到中国产业的最前列。他预计,今年靠新项目销售额会猛增到6亿元,利润将有5000万元以上。这比8年前分别增加了10倍和17倍。他体会到产学研的神奇能量。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